为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推动政治素质培育和业务能力提升走心走实,4月10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理论业务“两手抓”,既带来“接地气”的党课,又推出“促发展”的学术讲座。“理论+业务”模式是博物馆调研教师所需所求并结合岗位实际而“量身定制”的学习方式,也是博物馆“打造过硬队伍”的重要一环。
党课有新意,接地气、入人心
如何让党课更具吸引力、更有实效,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党支部近来探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调研的基础上,党支部决定创新形成普通党员上党课机制,营造广泛参与、普遍开讲的生动局面。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积极为党员搭建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制定党员轮流讲党课计划列表;党员分为三组,每组三人,组员分工合作,或找材料,或做PPT,或上台讲等;三名馆领导化身督导,融入每个小组给予指导;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固定为上党课时间,全面激发党员学习热情。
当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员韩俊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上了一堂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党课,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传播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三个方面展开讲述,激励大家推动中华文明故事“活起来”“炫起来”“火起来”“传起来”。
本次党课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党支部普通党员上党课的首次尝试,有老师在课后颇为感慨:“普通党员上党课,很有新意,内容和方式都很接地气,可以让党员更广泛、多角度地接受思想教育,而且还能提升备课和讲课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
讲座有深意,促发展、强能力
悬壶济世,是每一个中国古代医师的理想。人们为何寄希望于壶中,壶中乾坤是什么模样,这只神壶在历朝历代又有怎样的形状?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特邀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经纬作“壶说:悬壶为何能济世”主题讲座,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医学和壶文化展开深入探讨。
围绕“那些与‘壶’有关的故事”“壶中乾坤,从外到里”“神壶变形记”三个角度,张经纬带领在场人员进行中国古代的壶文化寻踪。他娓娓道出《神仙传·壶公》《原化记·潘老人》《仙传拾遗·张定》等故事蕴涵的壶文化,从外到里品鉴壶中乾坤,并分析不同朝代的壶形,让听众们不禁感叹中国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彩。他指出,中国古代存在过多种多样的壶状物和以壶命名的器物、事物,对这些古代文物的探讨和梳理,将有助于大家从博物学、传统医学、文学和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悬壶济世”背后的深刻哲学内涵和文化寓意。
举办学术讲座是提升博物馆教师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的极佳途径,有助于教师开拓学术视野,在全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将根据教师的业务需求,邀请行业专家传经送宝,陆续推出一系列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打造高水平博物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将立足主题教育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理论+业务”模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思想再解放、工作再抓实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