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止血良药——大蓟

时间:2023-06-20浏览:10设置

 大蓟是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学名: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它常生于海拔400-2100米的山坡林中、林缘、灌丛、草地、荒地、田间、路旁或溪边等。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大蓟的生命力极强,喜欢生于半阳环境,能耐阳、耐旱,主要种子繁殖。

 大蓟的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因此,它又又“山萝卜”之名。它的茎直立,高30-80cm,茎枝有条棱,被长毛,在其花序下方,被稠密绒毛及多细胞节毛,常成灰白色。最具特征的还是它带刺的叶子,它的叶片两面同色,绿色,叶片浅裂至羽状深裂或近全裂,叶缘有大小不等的锯齿,具明显大小不等的针刺及刺齿。因此,它又被称为“虎蓟”、“刺蓟”、“牛口刺”、“老虎脷”、“刺萝卜”、“驴扎嘴”、“马刺刺”、“老虎刺”等。它这刺的结构,很好的保护了自己。它的头状花序直立,一个或数个在顶端集成圆锥状,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先端有短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呈软针刺状;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或紫红色。一般在5-8月开花。6-8月结果,其瘦果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

 大蓟是我国常用的中药之一。早在《本草经集注》就有记载。《中华本草》及2000版《中国药典》记载它的根和其干燥地上部皆可作“大蓟”药材入药,现今民间仍然有用其根者;可能是因为根和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差异较明显,2005年及以后出版的《中国药典》皆以其干燥地上部分作“大蓟”药材入药。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常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及痈肿疮毒等。若是按照药典规定的炭法炮制,炒至表面焦黑色,则为药材“大蓟炭”。炒后甘味没了,味变为苦、涩,凉性亦有减弱。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常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或外伤出血。大蓟多煎汤后制成各种制剂,而大蓟炭多入丸散服用。

 现代研究表明,大蓟主要含柳穿鱼叶苷和蒙花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木质素类三萜类、甾醇类、烯醇类、挥发油和酸类、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凝血止血、降血压、抗肿瘤、抗糖尿病、抗菌、抗骨质酥松及保肝利尿等多种药理作用。

 蓟属植物种类繁多。具志书记载,蓟属大约有250-300种,我国约50种,其近缘性植物形态形似,有数种同属植物在不同地区也作大蓟入药。如野蓟、烟管蓟、两面刺等,市场上还可看到大蓟的多种伪品,如飞廉属植物飞廉,苦苣菜属续断菊(花叶滇苦菜)等,他们的化学成分和性味功效不同,应注意分别。野蓟叶下面有白色密蛛丝状毛而不同于大蓟;烟管蓟头状花序较大,径4~5厘米,在开花后下垂,花冠管部细长而不同,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两面刺分布于云南和贵州,全株多针刺,头状花序卵圆形,下垂而不同。

 飞廉刺较大蓟的柔软,全部茎枝有条棱,茎具连续茎翼,边缘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齿裂,齿顶和齿缘有黄白色或褐色的针刺而不同。

 续断菊刺较柔软而短,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及花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而不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