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败酱草(一)

时间:2024-06-12浏览:10设置

 败酱草是我们较为常见的植物,因为揉搓其新鲜或干燥叶时有一股腐败“酱”菜或败豆酱味而得名。据《吴普本草》记载,败酱,似桔梗,其臭如败豆酱。《本草正义》说,“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

 败酱草是我国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它来源于败酱科败酱属植物败酱Patrinia scabiosifolia Link和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两者的全草入药,称“败酱草”。

 败酱又称为黄花败酱、黄花龙牙、黄花苦菜、苦菜等。它常生于海拔 1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林缘和灌丛中以及路边、田埂边的草丛中;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广东的海南岛外,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苏联、蒙古、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败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一般可达一米多,茎直立,通常有毛,基生叶丛生,不分裂或羽状分裂或全裂,茎生叶对生,常羽状深裂或全裂。常7-9月开花,花序为顶生聚伞花序组成的大型伞房花序,花小,花冠钟形,黄色。败酱的瘦果不具增大膜质苞片,花序梗仅上方一侧被开展白色粗糙毛,这些特征极易与同属其他植物区分开。

(图:败酱)

(图:败酱)

 ---------------

 白花败酱在中国植物志中叫攀倒甑。它还有很多别名,如苦斋,苦斋草,苦菜,苦益菜、萌菜,毛败酱,胭脂麻等。它常生于海拔100-2000m的荒山草地、林缘灌丛、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台湾、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重庆、贵州、四川和辽宁,日本也有分布。 白花败酱形态上和同属植物败酱相似,但花冠为白色,瘦果有增大的翅状果苞,果苞通常具2条主脉,很少有3条主脉。

(图:白花败酱)

 败酱草入药,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痈排脓的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痈肿疮疖,痢疾,产后瘀滞腹痛等。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蛇虫咬伤等。使用时一般内服煎汤,鲜品也常外用,用于治疗疮疖肿毒等症。如治痈疽肿毒,无论已脓已溃或未溃皆可,可取鲜败酱草,配伍等量地瓜酒,开水适量冲炖服。将渣捣烂,冬蜜调敷患处。不过,脾胃虚弱的人及孕妇要慎服。据《本草汇言》记载,“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这两种败酱草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较为相似。它们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甾醇、香豆素及有机酸类,黄花败酱中以三萜皂苷类成分为主, 而白花败酱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药理研究显示,败酱草具有镇静、抗菌、抗炎、保肝利胆、抗肿瘤、抗氧化及抗前列腺增生等多种功效。    

 药店里也可看到以败酱草为原料的制剂或中成药,如败酱片,以黄花败酱为原料制成,用于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衰弱患者。如郴州蛇药片,以白花败酱和丛枝蓼为主要原料制成,具有清热,解蛇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毒蛇、毒虫咬伤。

(图:白花败酱)

 其实,败酱草的嫩苗或嫩茎叶还可以做菜食用,或者作为牲畜的饲料。有“败酱”之名的植物其实不少,除了以上这两种植物外,败酱草科植物糙叶败酱、异叶败酱;菊科植物苦苣菜、苦荬菜、长裂苦苣菜、尖裂假还阳参、中华苦荬菜,以及十字花科植物菥蓂(xī mì),它们都有败酱草之名。且它们大多都可作为中药使用,或者做菜食用。

 关注我馆公众号,我们下次继续介绍其它类别的“败酱草”,看看它们的区别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