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又一基地获评!我馆将推动“文教结合”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4-09-14浏览:10设置

日前,根据《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上海市文教结合2024年工作要点》精神,按照文教结合项目(2022-2024年)工作要求,经专家评审,我馆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文化艺术场馆现场教学实践基地。

作为我国第一家医学史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等,我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致力于成为“一所大学校”,积极打造具有品牌性、系统性、延展性的高层次文化艺术教学平台,不断推动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合作,为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不懈努力。

挖掘馆藏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我馆展陈面积4050平方米,馆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中医药文物14000余件,展出文物文献及中药标本1600余件。除藏品陈列展示外,还有“魔墙”展示系统、互动针灸铜人、户外3D全彩大屏等多媒体设施和虚拟博物馆、云展厅、长三角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线上平台。馆外配备10000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融景观、科普、科研和教学于一体。

在充分整合、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我馆打造精品课程和云端课堂,不断探索中医药文化教育新途径。如推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研学手册》5册,分别为“近代海上中医”“小小神农”“小小养生家”“小小针灸师”“小小中医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对应的研学课程;基于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开发项目,研发初中生课程——“神奇的针灸”,创新性地使用云教学平台ClassIn,实现全国多地多所学校共同联网同步授课、线上互动游戏和问答。

加强馆校合作,夯实教学基础

近年来,我馆分别与上海的10余所中小学结对共建,指导中小学建校园百草园、设计馆校课程,走进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讲座,将“迷你博物馆”送进学校,开设“艾灸知识及艾条体验制作”等中医药知识讲授和动手体验活动相结合的中医小课程。2024年5月17日,我馆联合浦江高级中学、唐镇小学、铜川学校等20余所中小学成立“培养中医药未来科学家”馆校合作育人平台,进一步拓展结对共建“朋友圈”,提升馆校协同育人成效。

为更好地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中医药文化,我馆曾与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共同策划并联合上海部分小学出版“小学生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读本”,全套图书共10本,包括《护眼秘笈》《强身有术》《居家拾贝》《投石问药》等。2024年我馆已出版《闻香识本草-生活中的中医药》一书并开发相关实践课程,且即将出版《海上杏博-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精品文物撷英(书画分册)》。

策划品牌活动,推动展教结合

我馆持续完善“一馆一品”特色项目——“察颜观色识本草”,带领青少年赴百草园认识常用中草药的“真面目”,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中医药的种子;根据不同的节日设计多种主题活动,如“迎新健身嘉年华”活动、“翰墨迎新”活动、“灵丹妙药动手做——端午时令中草药香囊制作”活动等,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拓展馆校协同育人路径,举办“小神农智慧园”系列活动、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讲解展示活动等。

 此外,我馆还通过举办临展和专题展览的形式,助力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2023年6月,我馆举办“灵兰墨韵-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近代中医书刊展”,并于10月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合办“灵兰墨韵·一本医书”联展,扩大该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同年9月,我馆和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中医药与美好生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长三角巡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传播。今年1月至5月,我馆推出“岐黄丹青 造福人类——陈家泠中草药艺术书画与《本草纲目》展”,9月至10月举办“邮票里的医学”展览,打破文化与艺术的边界,引领观众感受跨界融合之美。我馆紧抓实景教育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的契机,依托各类展览推进研究生科学精神、诚信与医德教育;持续深化“博物馆新生第一课”品牌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全力推动展览转化为思政“大课堂”。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未来,我馆将以入选文化艺术场馆现场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活化”中医药知识,推动“文教结合”迈出新步伐,实施文化艺术场馆青少年教育提升工程,完善馆校合作机制,健全校内外育人共同体,为促进上海市文化和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双向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