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公元前678年),扁鹊因医术高超而闻名天下。
传说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为什么?”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能预测病人未来的发病情况,问体知命,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但他的医术难被大家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扁鹊继续说:“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症状还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之时,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得病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扁鹊最后说:“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之时。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人们认为我可以起死回生,不认为我的医术低,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所以我的名声最大。”
扁鹊认为他大哥医术最高,是因为他能“治未病”。“治未病”之词首次出现是在《黄帝内经》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从字面上解读,即治疗还未发生的疾病。对于现代人来说,“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就是临床上的“治疗疾病”,只是这时候的“病”还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们发觉,或者不能轻易被现代的仪器检测出来,但是已经有某些征兆预示疾病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因此才称之为“治未病”,而不直接称其为“治病”。此外,称其为“治未病”更能激发人们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亦是提醒人们要争取做到“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不管是从“治未病”的字面意思还是基本含义,都强调人们要有对待疾病或欲病时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