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蛇”元素文物

时间:2025-02-17浏览:48设置

辞旧迎新,马上要迎来农历乙巳蛇年。蛇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五位。上古时期,蛇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伏羲、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神、创世神,便是人首蛇身的蛇神。如《楚辞》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郭璞注:“女娲,古帝者,人面蛇身。”皇甫谧《帝王世纪 》有:“太昊帝庖牺氏……蛇身人首。”《太平御览》引《帝系谱》载 " 伏羲人头蛇身。”相传的伏羲的受胎就是其母感蛇而孕。同时,蛇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殖能力,成为生命繁衍的象征。蛇神奇的蜕皮功能,恰恰也符合道家对蜕化成仙的遐想,于是能蜕化的蛇本身就是一种不死成仙的象征。古代纹饰中常有乘蛇成仙的题材,如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就是乘蛇凤升天图。

(伏羲女娲画像砖拓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蛇在中医里是地道的药材,蛇拥有“动物人参”的美誉,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曾记载蛇的食用价值和功效,蛇可祛风、祛湿、通经络、强筋健骨、活血养颜、止痛解毒等,可治风湿类及关节神经等病症。《普济方》则记载:用白花蛇眼睛,治小儿夜啼。现在临床还常使用的,如蕲蛇(白花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有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等病症。乌梢蛇:甘,平。归肝经。可以起到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等疾病。蛇蜕:是蛇类蜕下的表皮膜,主要功效包括祛风、定惊、退翳、止痒、解毒消肿,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翳障、风疹瘙痒和痈肿疮毒等。另外,蛇胆、蛇毒也都是名贵的药材。还有以“蛇”命名的中药——蛇衔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效。

 自 2 0 世纪始陆续出土的以蛇为纹饰的文物,如,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二期出土的一些刻有蛇形纹样的陶器残片,河南杨庄遗址出土的一件二里头文化二期的陶鼎残片,鼎的腰部装饰了一条绕鼎一周的陶蛇;湖北江陵县雨台山471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漆木蟠蛇卮,器外表有20条相互盘绕的蛇作为装饰;20世纪50年代始,在云南石寨山、极山、江山等出土了具有古代滇人文化典型特色的青铜器文物,在这批出土的青铜器上,大多铸有蛇的形象,反映了古滇人对蛇的崇拜。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也有“蛇”元素文物,它是一套十二生肖药瓶,12件,每件高5.6cm,口径0.6cm,宽4.2cm。直口,平肩,平底。瓶体分别绘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图案,肩部分别书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12字,为中医贮放成药的盛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