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岐黄文化守护人

时间:2025-08-08浏览:10设置

 岐黄文化守护人

 在我们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里陈列着众多精致珍贵的展品,但不得不提的一件就是镇馆之宝——一具清代乾隆年间的针灸铜人。这具铜人是当年乾隆皇帝奖励给医书,《医宗金鉴》编写者的奖品,前后一共打造了数十具,但现在世上仅存的只有我们馆藏的这一具。

 是谁把这具镇馆之宝带来博物馆的呢?他就是博物馆的创始人王吉民先生。王吉民出生于传教士家庭,自幼在香港生活,毕业于孙中山先生的母校——香港西医大学堂。他受西医教育,却着迷于中国医学史的研究。1914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编写了概述世界医学发展的《医学史》,在这部近700页的医学著作中,涉及中国医学的内容仅有半页,且有许多错误。当时王吉民才二十多岁,得知此事后,和好友伍连德联手合作,前后花了整整17年的时间,用英文写成《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这本书填补了中国医学对外交流的空白,至今被国外很多知名图书馆收藏。

 王吉民早年就加入中华医学会。1937年,为了中华医学会更好地发展,他放弃在杭州的小康生活举家搬来上海。4月,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期间,王吉民成功举办了“医史文献展览会”,并代表医史学会提出了筹建中国医史陈列馆的设想,明确陈列馆保存、研究、教育的三大职能。在此基础上,1938年7月,中国第一家医学史专题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正式成立,王吉民亲自担任馆长。这就是如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前身。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经费紧张,他得知北京的一个古董铺里有清代针灸铜人出售,对于中国医学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王吉民便鼓励医史学会会员集资,让北京好友代为购买。因战事纷扰,铜人没有办法转送抵沪,幸好当时有人从北京来沪,于是请朋友随身携带。一路上,频频发生意外,这具镇馆之宝的运送安置费用几乎与购置价格不相上下。

 抗战期间,日军四处掠夺文物,除了小心谨慎收集丰富馆藏,王吉民也费尽心血保护古籍珍本,将其分藏于自己及学会会员家中,小心照看。1945年抗战胜利时,博物馆中的文物典籍几乎保存完好,馆藏图书从成立前的93种跃升至1600余种,而王吉民呢,他为了保护文物,几乎散尽家财。本人也从一名温文尔雅的学问人,变得体弱多病起来。

 岁月留痕,博物馆经历了83年的风雨,成为了今天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王吉民先生拥有超前的“文化兴国”意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捍卫民族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正是有王吉民这样的医史学家,不断追求与无私贡献,我们才能踏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追寻新时代的 “杏林中国梦” !

返回原图
/